入关后的鳌拜就像开了挂一样,战功越积越多。他参与了对李自成、张献忠等农民军的围剿,每次都冲在最前面。更难得的是,鳌拜不仅会打仗,还懂得怎么笼络人心。手下的士兵都愿意跟着他拼命,这在军队中是极其宝贵的品质。
1650年,多尔衮突然暴毙。这个权倾朝野的摄政王一死,朝堂上立刻掀起了腥风血雨。顺治帝开始清算多尔衮的势力,鳌拜积极参与了这场政治清洗。他不仅帮助顺治帝铲除了多尔衮的党羽,还亲手掘了多尔衮的坟墓。这种"政治觉悟"让顺治帝对鳌拜刮目相看。
1661年,顺治帝驾崩,年仅8岁的玄烨继位,就是后来的康熙帝。按照顺治帝的遗诏,索尼、苏克萨哈、遏必隆、鳌拜四人被任命为辅政大臣。这四个人中,索尼年纪最大,德高望重;苏克萨哈文武双全,很有能力;遏必隆是孝庄太后的弟弟,有皇室背景;鳌拜战功最多,在军中威望最高。
辅政大臣的任命看似公平,实际上暗藏玄机。顺治帝深知鳌拜的野心,故意安排三个人来制衡。可是顺治帝算漏了一点:鳌拜的政治手腕远比想象的要高明。
1662年,鳌拜开始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。他利用掌管八旗的便利,大量提拔自己的亲信。同时,鳌拜还通过各种手段拉拢其他旗主,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政治集团。这种做法虽然不光彩,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却很有效。
苏克萨哈看出了鳌拜的野心,开始与其对抗。这两个人在朝堂上争得不可开交,经常当着小皇帝的面吵架。遏必隆夹在中间左右为难,既不敢得罪鳌拜,也不能完全倒向苏克萨哈。
1666年,鳌拜终于找到机会除掉苏克萨哈。他以苏克萨哈"结党营私"的罪名,将其处死。这一招太狠了,朝中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鳌拜。从此,鳌拜成了朝廷中真正的一把手,连孝庄太后都要给他面子。
权倾朝野的专制之路
苏克萨哈死后,鳌拜的权势达到了顶峰。朝廷大小事务,没有鳌拜的点头,谁都不敢做主。连小皇帝康熙的日常安排,都要经过鳌拜的同意。这种局面让康熙很不舒服,但年幼的皇帝暂时还拿鳌拜没办法。
鳌拜的专权方式很有特色。他不像多尔衮那样直接篡权,而是打着"辅政"的旗号行皇帝之实。表面上,鳌拜对康熙毕恭毕敬,私下里却把朝政安排得明明白白。这种做法既保住了面子,又得到了实际利益。
更聪明的是,鳌拜从来不直接违抗孝庄太后。他深知这个女人的厉害,也明白太后在满洲贵族中的地位。每次做重大决定前,鳌拜都会先去请示太后,得到首肯后才行动。这种姿态让孝庄找不到发作的理由。
1667年,康熙帝14岁,按照满洲传统已经可以亲政了。可是鳌拜却找各种借口推迟交权。他说皇帝还太年轻,需要继续学习;又说朝政复杂,不能贸然交接。这些借口听起来都很有道理,实际上就是不想放权。
康熙虽然年轻,但绝不是傻子。他看出了鳌拜的野心,也感受到了威胁。可是面对手握重兵的鳌拜,康熙只能暂时忍耐。这种忍耐不仅是策略,更是无奈。
鳌拜手中的军事力量确实强大。他直接控制着镶黄旗和正黄旗,间接影响着其他几个旗的军队。算起来,鳌拜能够调动的兵力超过40万。这些士兵大多是久经沙场的老兵,战斗力极强。更要命的是,这些士兵对鳌拜忠心耿耿,愿意为其效死。
奇怪的是,拥有如此优势的鳌拜却始终没有篡位的想法。他虽然专权跋扈,但从来没有废掉康熙自立的打算。这种现象让很多人感到困惑:鳌拜明明有能力推翻康熙,为什么不这样做?
答案要从满洲人的传统观念中寻找。在满洲文化中,皇帝不仅仅是政治领袖,更是天命所归的神圣存在。爱新觉罗家族被认为是天选之族,任何人都不能背叛。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每个满洲人心中,包括鳌拜。
鳌拜虽然野心勃勃,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改朝换代。在鳌拜看来,自己只是暂时代替幼主执政,等康熙长大了自然会交还权力。这种想法在现代人看来很幼稚,但在当时却是理所当然的。
1668年,康熙开始秘密培植自己的势力。他利用鳌拜的麻痹大意,悄悄联络了一些不满鳌拜专权的大臣。同时,康熙还从自己的侍卫中挑选可靠的人员,组成了一个秘密小团体。这些人虽然年轻,但对皇帝忠心耿耿。
忠诚的真正对象
要理解鳌拜为什么不造反,就必须了解满洲人独特的忠诚观念。在满洲社会中,忠诚不是对某个个人的感情,而是对血统和传统的坚持。鳌拜忠于的不是康熙这个人,而是爱新觉罗皇室的血脉。
满洲人相信,皇室血统是天命所定,不可更改。无论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,是成人还是孩子,都必须无条件服从。这种观念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就已经确立,经过几代人的强化,已经成为不可动摇的信念。
鳌拜从小就接受这种教育。他的父辈曾经跟随努尔哈赤征战四方,对爱新觉罗家族有着深厚的感情。在鳌拜心中,为皇室效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,背叛皇室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。这种观念比生命还重要。
同时,满洲社会的等级观念也限制了鳌拜的选择。在满洲人的世界里,血统决定一切。爱新觉罗是最高贵的血统,其他姓氏无论多么有能力,都不可能取而代之。鳌拜虽然权倾朝野,但在血统上永远比不上康熙。
更重要的是,鳌拜深知造反的后果。满洲人对背叛者的惩罚极其严厉,不仅要株连九族,还要世世代代承受耻辱。即使造反成功,鳌拜也会被其他满洲贵族唾弃。这种代价是鳌拜无法承受的。
除了传统观念,现实考虑也让鳌拜不敢造反。虽然鳌拜控制着大量军队,但这些军队的忠诚对象也是皇室,而不是鳌拜个人。如果鳌拜真的造反,很多士兵会产生动摇。特别是那些出身名门的将领,更不会跟着鳌拜背叛皇室。
最关键的是,鳌拜并不认为自己需要造反。在他看来,现在的权力已经足够了。朝政大权在握,军队听从指挥,连皇帝都要看自己脸色行事,还要什么更多的呢?至于皇帝的名分,那不过是个虚头,有实权就行了。
这种想法反映了鳌拜的局限性。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,没有考虑长远的后果。康熙虽然年幼,但总有一天会长大成人。到那时,皇帝肯定不会容忍鳌拜继续专权。可是鳌拜对此毫无准备,还天真地以为可以永远维持现状。
康熙的耐心已经到了极限,朝中大臣也开始站队。鳌拜感受到了压力,但仍然不愿意主动让步。他幻想着通过某种妥协来保持现状,殊不知康熙已经下定决心要除掉他。
鳌拜的悲剧在于,他既想要实权,又不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。造反需要勇气和决心,鳌拜虽然有勇气,但缺乏决心。交权需要智慧和远见,鳌拜虽然有智慧,但缺乏远见。最终,他选择了最愚蠢的道路:既不造反,也不交权。
束手就擒的悲剧英雄
1669年5月,康熙帝终于决定对鳌拜动手了。这个15岁的少年皇帝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,他设计了一个完美的圈套来对付鳌拜。
康熙的计划很简单:利用鳌拜对皇室的忠诚,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其擒获。这个计划的关键在于保密,不能让鳌拜有任何察觉。康熙选择了几个年轻的侍卫作为执行者,这些人忠心耿耿,而且不在鳌拜的监控范围内。
5月16日,康熙召集鳌拜等辅政大臣进宫议事。这种召见很平常,鳌拜没有任何怀疑。他照例带着几个亲信走进了乾清宫,准备处理日常政务。
进入大殿后,鳌拜发现气氛有些不对。平时热闹的宫殿今天格外安静,连往日嬉戏的小太监都不见了踪影。更奇怪的是,康熙身边站着十几个陌生的年轻人,个个身强力壮,虎视眈眈。
鳌拜意识到了危险,但为时已晚。康熙一声令下,侍卫们立刻扑了上来。鳌拜虽然勇猛,但双拳难敌四手,很快就被按倒在地。这个曾经战无不胜的满洲勇士,竟然在没有任何反抗的情况下被擒获了。
更令人意外的是,鳌拜在被擒的过程中没有呼喊,没有挣扎,甚至没有怒骂。他只是静静地躺在地上,任由侍卫们将其捆绑。这种表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。
鳌拜的平静反应有着深层的原因。在他看来,既然是皇帝下令抓捕自己,那就应该服从。反抗皇帝就等于背叛皇室,这是鳌拜绝对不会做的事情。即使面临生死关头,鳌拜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。
被抓后的鳌拜被关在了刑部大牢里。康熙派人审问他的"罪行",主要是专权跋扈、结党营私等罪名。鳌拜对这些指控既不承认,也不反驳,只是一再强调自己忠于皇室,从未有过异心。
审问过程中,有大臣建议鳌拜供出同党,以减轻罪责。鳌拜断然拒绝了这个建议。在他看来,即使自己有错,也不应该连累无辜的部下。这种义气让审问的官员都有些敬佩。
更有意思的是,鳌拜在狱中还在关心朝政。他听说边境有战事,主动向狱卒打听军情;听说康熙要亲政,表示支持皇帝的决定。这种表现让康熙都有些意外,也让朝中大臣重新审视这个"奸臣"。
1669年8月,鳌拜在狱中死去,终年59岁。关于鳌拜的死因,史书记载不详。有人说是病死的,有人说是被秘密处决的,还有人说是绝食而死的。无论如何,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就这样悄然离世了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鳌拜是个悲剧英雄。他有着超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,也有着深厚的传统观念和道德约束。这种矛盾的结合造就了他独特的人生轨迹,也解释了他为什么宁死不造反的原因。
忠诚有时候比能力更重要,传统有时候比利益更可贵。在权力的游戏中,最聪明的人未必是赢家,最忠诚的人也未必有好下场。真正的智慧在于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,既保持原则,又适应现实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