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战时期伺候一门火炮需多少人?四门炮就能构成100多人的炮兵连

二战时期伺候一门火炮需多少人?四门炮就能构成100多人的炮兵连

国军的炮兵队伍看着人多势众,可一旦进入战斗,传令兵找不到目标,观测员测不准距离,弹药补给员还在后头慢腾腾地卸货。

战斗还没打响,炮兵连已经乱成了一锅粥。等解放军一个冲锋,炮兵还没来得及开火,前线的步兵就已经崩溃了。

炮兵连里人虽多,可是真正能打仗的有几个?解放军后来总结得好:“国民党军队打仗,靠的是架势,我们打仗,靠的是本事。”

辽沈战役里,解放军的炮兵部队虽然装备不如国军,可靠着精简编制、精准打击,硬是在炮战中占了上风。对比之下,国军的“人海炮兵”不但没占到便宜,反而成了累赘。

炮弹多,不代表能打得准!国军炮兵的“火海战术”

国民党军队炮兵部队最大的问题,不是装备差,也不是弹药少,而是不会用。辽沈战役之前,解放军对国军炮兵部队早有研究,结论只有一个:国军的火炮,就像暴发户的金条——多是多,舍得花,但全是乱花。

以四平战役为例,1946年5月,国军炮兵拼命轰炸,仗着手里有美制75毫米山炮、105毫米榴弹炮、155毫米重炮,一通狂轰滥炸,炮弹像不要钱一样撒了出去。

光是子弹就打了1461万发,炮弹更是砸下了21万6937发。可问题是,打出这么多弹药,战局有变化吗?没有。解放军还是稳稳守住了四平,国军自己倒是被炸得寸步难行。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他们打炮不是为了精准打击,而是为了心理安慰。他们的打法叫“火海战术”,也就是靠炮弹的数量,硬生生地把战场填满。

炮弹落在哪里?敌军阵地?不存在的。打得最狠的,往往是空地、树林,甚至是自家步兵的前沿阵地。

炸完之后,自己人一片狼藉,解放军却安然无恙。战斗结束后,国军发现,子弹打光了,炮弹见底了,伤亡数据还比解放军更惨。

为了节约弹药,蒋介石甚至下令让杜聿明通知各炮兵部队“不得浪费炮弹”,可惜下命令容易,改习惯难。

东北国军的炮兵一旦开火,就跟敞开粮仓似的,等到真正需要炮击支援的时候,弹药早已消耗殆尽。

反观解放军的炮兵部队,虽然装备有限,但靠着精确射击和科学计算,几发炮弹就能打出致命效果。

当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逐步压制国军炮兵时,国军的炮兵师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重炮被缴获,而他们自己却毫无办法。火炮数量再多,炮弹再充足,指挥不当、战术落后,一样是白搭。

锦州攻防战——国军炮兵的最后一战,竟然没开火?

辽沈战役中,锦州是国军的重中之重。廖耀湘兵团进攻失败后,锦州成了国军最后的希望。而此时,国军的炮兵部队仍然数量占优,拥有36门美制155毫米榴弹炮、大量75毫米野炮和105毫米榴弹炮。

如果这些火炮能够充分发挥作用,战局或许还能拖延。然而,事实是,这些重炮在战斗中几乎没发挥任何作用。

问题出在哪?首先,后勤运输跟不上。国军炮兵部队严重依赖汽车运输,可车辆保养不善,油料短缺,导致炮兵部队行动迟缓。

锦州外围战开始时,大部分重炮还在沈阳,等到战斗白热化时,运输车队才姗姗来迟。炮兵到位了,弹药却供应不上,打不了几炮就没弹了。

其次,指挥混乱。国军的炮兵指挥体系冗杂,战斗中,炮兵部队接到的命令往往前后矛盾。上级让炮兵支援前线,可前线又担心误伤自己人,结果就是炮兵在关键时刻根本不敢开火。

等到解放军发起总攻,炮兵阵地被快速突破,许多重炮甚至连一发炮弹都没来得及打出去,就直接成了解放军的战利品。

战斗结束后,东北野战军缴获了完整的美制重炮团,连同几万发炮弹。

解放军战士调侃说:“国军炮兵就像运输队,送来的全是好东西。”而国军自己呢?强大的炮兵部队,最终却成了解放军武器库的“补给站”。

辽沈战役彻底改变了东北的战局,也宣告了国民党军炮兵的失败。四门炮编成一个连,人比炮弹多,最后却一发炮弹都没打出去——这,就是国军炮兵的荒唐结局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二十世纪历届中国男足国家队成员名单
手机365体育网站经常打不开

二十世纪历届中国男足国家队成员名单

📅 07-09 👁️ 9497
鼠标垫定制
365官网登录

鼠标垫定制

📅 07-09 👁️ 83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