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.闸墙部分
闸墙,又称金刚墙、金墙。按墙上不同部位,可分为:
1)由身,又称正身,现称胸墙,即闸口中间直长的一段。
2)上迎水雁翅,即闸前八字墙。
3)上裹头,又称迎水裹头,即雁翅前垂直连接河床的部分。
4)下分水雁尾,又称顺水雁尾、跌水雁尾、出水雁尾,也称束水。
5)下裹头,又称顺水裹头。
C.基础部分
基础,包括底石、槽底、桩工等。
1)底石,闸底满铺砌一层,靠外口立有“牙石”一路。
2)槽底,底石之下的三合土,一般厚约0.5米。三合土舌,位于底石上下游,起护坦作用,防止水流冲刷。
3)桩工,即地丁桩。根据其不同作用又分为顶石桩、顶砖桩、顶土桩、关石桩、关土桩等。
另外,为保证底石、闸墙砌石间连接紧密牢固,往往要在相邻的石块间凿槽,以安扣铁锭、铁锔(用生铁铸就)。元《析津志》说:“(大都)凡桥梁闸石坝堰,俱以生铁铸作锭子,陷定石缝。”元代建一座石闸,一般要耗费生铁二三万斤。
由身
石闸上迎水雁翅和下分水燕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