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的“字”为什么消失了

中国人的“字”为什么消失了

直到近代,字仍然流行,胡适字适之,孙文字载之,蒋中正字介石,毛泽东字润之……但今天,为什么我们不用“字”了呢?

中国古人的称谓非常繁杂,难记程度堪比俄罗斯小说,他们不仅有姓、氏、名、字,还有雅号、谥号、赐号、诨名、室名等等。对此,语文试卷上专门有一道令人难忘的文学常识填空,比如:

福利

李白,字____,号____,又号“____”,世称“____”,与____并称为“____”。

苏轼,字____,又字____,号____,自号____,世称____。(每空0.5分)

(此处应该有福利:第一个在评论区回复并答对此题的读者,官微赠送10元微信红包)

现在,表字基本退出了中国人的称谓系统,只有极少数人出于爱好仍取字号,如作家李敖,字敖之;木心本名孙璞,字仰中,号牧心;书法家范曾,字十翼,号抱冲斋主;旅行家钟文芳,字夔,号一行居士,却并不常用,也没有实际用途。

这是华人世界的普遍现象。为什么一个世纪的时间内,字突然就消失了?

首先不妨来探讨一下,为什么要有字?

中国传统中对名的忌讳,是字产生的基础。

没有哪个文明像中国这样,围绕着“名”出现如此繁多的避讳,见面时,直呼其名是非常严重的侮辱,正式的书写中,还要避尊者讳,避长者讳,避孔子讳等等。最著名的例子是《史记》,司马迁为了避父名讳(司马谈),将《史记》所有同名的人都改了名,如张孟谈,改为张孟同。这为历史研究者造成了无数的困难,以至于专门有人总结了避讳学,作为研究者必须掌握的知识。

字是名的延伸,源于西周。古人出生三个月时,父母要取名,长辈、老师都会直接唤你的名;二十岁时,要举行“冠礼”——也就是成人礼,此后进入社会,出于礼节尊卑,以幼名相呼非常不合适,就需要取一个“字”。

展开全文

所以,“名”是出生后确定的称呼;“字”则相当于进入成人社会的新ID。然而,字并非人人都可以有,“成人礼”并不是代表你成为了一个老百姓,而是成为一个“可以为人,而后可以治人”的贵族。字这种新ID,就是进入上层社会交往的第一步。

可见,冠礼基于贵族间的社交,而字又是何时成为读书人称谓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呢?在汉以后,士人阶层一直是政治的直接参与者,属于精英的阶层,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后,保证了这一阶层的声望和地位。作为读书人称谓系统的重要一环,字也一直被延续下去。

除了中国,朝鲜和越南也有取字的风气。

七世纪后半期,朝鲜人开始效仿中国取字和号。最早有字的朝鲜人是新罗太宗武烈王之子金仁问,其字为“仁寿”。创制朝鲜吏读文字的大学者薛聪,则字聪智。而有字和号的人也多为朝鲜的王公贵族和文人。(看到这里,官微好担心,韩国人又要说“字”是他们发明的了)

但和中国一样,这些字的传统至今也已经消失,变为小众嗜好,而且华人世界里,无论是台湾、新加坡、海外华人社区,现实中字都不再使用。

民国时期,字开始消失在大众视野。首先消失的是古人所看重的“成人礼”,之后,新文化运动中,古人复杂的姓名字号称谓系统被看作封建落后的代表。邹韬奋的弟弟邹恩泳就曾专门写过一篇批驳中国人名字号过于繁冗,徒添纷扰的文章。而民国的议员选举法中明确规定,如果写字号就算作是废票。所以民国时期名字逐渐合一,人们开始相互称名道姓,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就很少取字了。

但字逐渐消失,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用字的人没有了。随着辛亥革命后满清帝制的崩溃,科举废止,读书人的“学而优则仕”的路途中断,他们也不再享有原本的政治贵族地位,字因此就失去了实际的应用基础。到如今,变成了一种文化象征,而无实际意义。

而现在字又开始慢慢成为时尚,但官微想提醒,复古有风险,取字需谨慎。毕竟,当你听到别人这样介绍自己时,“在下姓张,名三,字伯磊甫,号尚古居士”。内心的OS应该是:我就静静地看着你装 。

来源:大象公会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《鬼泣3》Switch版要多少钱 Switch版售价一览
手机365体育网站经常打不开

《鬼泣3》Switch版要多少钱 Switch版售价一览

📅 07-08 👁️ 2640
水闸常识ABC(六)
365娱乐游戏是哪个公司

水闸常识ABC(六)

📅 06-30 👁️ 6461